在郑州航空港“豫见”焦裕禄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14日 第 04 版)

  □本报记者 杨凌 赵同增

  当年手植防沙树,如今蔚然已成林;斯人辞世六十载,浩然精神永长存。

  5月12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营镇卢家村,96岁的村民、省劳模卢丁卯,再次步行来到村南1000米的焦裕禄大营事迹展览馆,探望他敬爱的“焦区长”。

  1948年8月—1950年2月,焦裕禄在原尉氏县大营区先后任区委副书记兼副区长、武装部部长、区长,在卢家大队长期生活,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当时20岁的卢丁卯是民兵队队长,见证了焦裕禄在大营带领群众土改治穷、种树治沙等事迹。

  “焦区长在俺大营工作时,就开始摸索防风治沙的方法了。”卢丁卯思路清晰,嗓门洪亮地告诉记者,焦裕禄带领群众在大营村北的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500余亩,开辟了大营区第一个防风固沙林区,让茅草不生的沙岗渐渐成为良田,长出了好庄稼。

  “焦区长帮群众担水、拾柴、薅草、倒粪,和大家打成一片。”据卢丁卯介绍,焦裕禄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吃啥他吃啥”,见到群众笑眯眯地没有一点架子,赢得了群众的拥护、爱戴。

  土地改革、废庙改校、雪天访贫、培树典型王小妹……发生在70多年前的鲜活故事,让记者透过时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焦裕禄。

  焦裕禄动人的故事,在一代代大营人心中埋下了不灭的“火种”。

  在位于太行脚下的辉县市吴村镇柳湾村,村民们说起曾驻村5年的河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赵胜杰,便连连竖起大拇指。

  44岁的赵胜杰,大营镇卢家村人,主动请缨加入学校驻村工作队,告别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来到条件艰苦的穷山村,打机井、修道路、结对帮扶、招引企业……从小天天听焦裕禄故事的孩子长大了,学着“焦裕禄精神”,追随着焦裕禄的脚步,誓让群众的日子苦变甜。

  赵胜杰带着焦裕禄故事从大营镇走出去,王利杰听着焦裕禄的故事“追星”来到大营镇。

  作为尉氏县非遗传承人,2017年,王利杰投资2000余万元,在省级贫困村大营镇三户赵村建起企业,要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二次创业实属不易,但一想到这是焦裕禄战斗、奋斗过的地方,我身上就充满力量!”56岁的王利杰说。

  在王利杰的帮扶带动下,20户贫困户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如今,王利杰的企业仍保留着10多个公益性岗位,为村里的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提供保障。

  大营村的李顺才、五间房李村的王秀兰、丁香李村的孙建州……大营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高志杰介绍,焦裕禄故事、焦裕禄精神在大营镇薪火相传,激励着大家建设家乡、造福百姓。

  大营镇党委书记周鹏飞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传承好焦裕禄精神,4年前,大营镇投资100余万元,在卢家村建成焦裕禄大营事迹展览馆,打造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新载体。

  焦裕禄精神激发了当地党员的干事热情。卢家村党员赵红举放弃一年200万元的高收入,回到家乡当“村官”。3年时间过去,他引来总投资30亿元的智慧农业项目,预计可提供约700个就业岗位,让村集体年新增收入超200万元。

  广大党员干部多了一个学习提升平台。郑州航空港区纪工委将展览馆定为廉政教育基地,一年组织近8万人次党员干部前来接受“心灵洗礼”。

  采访结束,恰逢港区国有企业郑州航空大都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数十名员工,前来展览馆瞻仰。董事长李圣东表示,要把学习焦裕禄事迹的感动,转化为建设港区的动能,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展览馆外,一排排高大的杨树穆然肃立,为夏日洒下一片绿荫,也积蓄着成长的能量。

河南日报特刊 04在郑州航空港“豫见”焦裕禄 2024-05-14 2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