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场村的致富密码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14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史长来

  灰瓦白墙,飞檐翘角,有半亭,有锦鲤池,还有风雨连廊……5月13日,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亚冲和建筑工人在沟通施工进度。靠着制作古琴富裕起来的徐亚冲、卫晨欣夫妇,正在自家宅基地上打造墨舞琴坊苏式庭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兰考黄沙漫天,焦裕禄为治理“三害”种下的桐树苗,而今英姿挺拔。

  “焦书记,当年您种下的泡桐树,已经开花结果。我们用泡桐制作了民族乐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了!”今年清明节,徐场村村民徐永顺和乡亲们拜谒焦裕禄时说道,现在我们村“家家有作坊,人人是老板”。

  走进徐场村,时而低沉、时而清脆的乐声不时从庭院传出,琴、筝、琵琶等招幌沿着白墙青瓦的民居排开。专做高端古琴的“七贤琴坊”里,正在擦大漆的斫琴师孔海广说:“每斫一张古琴需要200多道工序,三年才能成琴,价格也是村里最贵的。”2022年,孔海广所斫古琴“同怀”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在这个仅有105户的小村,有90户生产民族乐器及配套产品,产品涵盖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达1.2亿元。

  “古琴不单是乐器,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古琴的音律会给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提升人内心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站在建设中的苏式庭院里,卫晨欣说,中国传统建筑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之美,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息息相关,置身其中,喝茶品茗,抚琴聊天,既是视觉享受,也是听觉享受。等庭院建成后,我们将用它来做研学,教中小学生体验古琴课程,体验木作,体验文化、历史以及相关的人文情怀。

  村民徐会平是村里靠制作民族乐器脱贫致富的典型。20世纪90年代,他在中州乐器厂打工学艺,2007年回村后在家庭作坊打工。凭借制作琵琶的精湛手艺,他在“扎堆儿”制作古筝、古琴的徐场村,成为独一份。现在,他每年能卖出400多把琵琶和阮。“一年能卖30多万元。”不善言谈的徐会平高兴地说。

  “一入村,听到的是悠扬的琴声,看到的是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有做古琴、琵琶的,还有做琴桌、琴凳的。昔日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变成了我们的致富密码。”徐永顺说,自1988年堌阳镇范场村村民代士永以泡桐取材,创办兰考第一家乐器厂,培养了一批民族乐器匠人后的30多年来,兰考人用泡桐树制作出了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锻造了“好乐器,兰考造”好名声。

  “深圳佳音王为什么会选择兰考建厂?”河南豫乐佳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淇淇说,选择兰考,是因为兰考有泡桐之乡之称,拥有非常适合制作乐器的泡桐木。作为兰考县2022年度重点招商对象,深圳佳音王与河南省开兰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兰考堌阳镇共同设立“豫乐佳音”公司,携手经营民族乐器研发、智能化生产和销售,并运营产业学院和产业园区。该项目占地近5.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集乐器制造、音乐剧场、研学基地、工业旅游、咖啡酒吧等于一体的音乐产业综合体。

  琴瑟和鸣,余音绕梁。目前,兰考县共有各类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219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产品主要有古筝、古琴、琵琶、阮、柳琴等相关乐器,以及配套的琴桌、琴凳、琴包、琴弦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的33%,其中,桐木音板占90%。年产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套,音板及配件600万套,年产值30亿元,从业人员1.8万余人,有中州、焦桐、君谊等30多个知名品牌。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山水依旧,沙丘不再。如今,代表焦裕禄精神的泡桐,与继承焦裕禄干劲的乐器产业已在兰考大地深深扎下了根。

  桐花灼灼,琴音渺渺,源于一个人,源于一种精神,始于一棵树,始于不懈探索。一棵树改变了兰考的面貌,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河南日报要闻 06徐场村的致富密码 2024-05-14 2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